〈獲麟〉
管平湖依《神奇秘譜》和《風宣玄品》打譜並演奏
〈獲麟〉最早見於明代《神奇秘譜》(1425)。管平湖先生依據明代《風宣玄品》(1539)所收錄的〈獲麟〉打譜後,再合參《神奇秘譜》中的同曲訂稿。
據《神奇秘譜》上的記載,此曲講述魯哀公十四年,有人捕獲麒麟,並傷其前足。孔子認為麒麟是祥瑞之獸,不應出於亂世。借此抒發自已胸懷大志,生不逢時的感懷。
全曲共有六段,以羽調式為基礎,並交替運用徵調式和宮調式,使其音樂情緒豐富而多變,如同樂曲故事內容的深刻寓意。
第一段「傷時」(0:02):
樂曲開始以 E 羽和 B 角兩音,作五度音程的泛音跳進後,又短暫在 E 羽和 D 徵兩音作旋律的變化進行,便又再度稍停在B角音上,進而展開了一段哀傷的旋律。而這段哀傷的旋律,似乎也透露出春秋時代的動盪氣氛。
第二段「西狩」(1:05):
「狩於大野」是樂曲故事中最重要的場景,但卻是全曲段落中篇幅最小的一段。此段落旋律起伏較大,並運用一次「全扶」和三次「蠲」的指法,加深了此段音樂的緊湊感。
第三段「獲麟」(1:29):
藉由前兩段音樂的鋪陳進入此段,在簡短的散按音後,直接帶入了象徵祥獸麒麟的泛音主題,6355—、6355—、33225、521561。而這組泛音主題的出現,稍稍緩和了先前兩段的音樂氣氛,也間接表現了麒麟祥瑞之獸的音樂性格。然而,就在這個主題的出現後,又隨即回到先前的音樂氣氛。畢竟,在亂世中捕獲麒麟,究竟是暗示著什麼?
第四段「長嘆」(2:06):
在兩聲散音後伴隨而來一連串由低至高的拂音,並緊接著「長鎖」指法,而這在七弦上的按音長鎖,似乎也呼應了此段標題「長嘆」。藉由「長鎖」,不僅延續了音樂內容及情緒上的需要,更表達了孔子內心深處的感嘆。
第五段「幽憤」(2:55):
此段開始的一、二絃散音撥剌,以最低音的雙音彈奏,深刻的展現「吾道窮矣」的情緒。此時的音樂情緒雖不似上一段的高漲,但卻轉向內心情境的描述,竟是那樣的暗自悲憤,而使音樂更加深沉。
第六段「絕筆」(3:23):
歷經此事的孔子停止了《春秋》的編寫。在幾聲散音齊捉(撮)的樂聲中,好像正式宣告了孔子「絕筆」之心。隨後的泛音樂句,就像透露這一切即將落幕。一指「拂」聲後,旋律不再高低起伏,而是慢慢地往低音區走去,似乎也暗示著「吾已矣夫」的心境。
管平湖指下的〈獲麟〉曲風雄渾、剛健,其中尤以「蠲」的指法安排巧妙,非常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與學習揣摩!